訪談設計師:夏威逸
“設計是一個定位問題,解決問題,培養欲望,做好規劃的一整套體系,設計,如果還停留在主觀的視覺層面,毫無意義。”
———夏威逸
A. 從《One單蓋外賣盒》談設計與環保
案例:
《One單蓋外賣盒》是一個孕育于日益增長的亞洲外賣市場的、僅使用一片蓋子的外賣餐盒;我們的設計團隊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提出了一個簡單的但沒有人嘗試過的解決方案。
問題:
1.一個品質較好的午餐盒卻會帶來拆包復雜的步驟,我們調研的午餐盒,發現有一些盒子的打開步驟高達12步,十分繁瑣;
2.幾乎全部飯菜分裝的飯盒會使用兩個或以上的蓋子,造成浪費,同時還會占用桌面用餐的空間。
解決方案:
1.通過米飯在上,菜在下方的放置順序,中間只需要一個雙面蓋子就可以實現一個蓋子蓋住兩個盒子的目的;簡化用戶使用流程,降低材料的浪費;
2.充分利用吸塑的盒子空間,在頂部余留商家宣傳或者優惠卡,餐巾紙的空間,并將筷子固定于外層封套,整體簡潔緊湊,同時又符合亞洲外賣商家需求。
《one》 2016年紅點獎
解析:
面對一個擁有龐大奇數的市場,哪怕是一點點的簡化和升級,都將對用戶體驗帶來極大的提升;僅僅只減少了一片蓋子,當數量級以億為單位計算時,對環境的保護和對材料的節省將帶來極高的益處。
作為一件環保型的設計作品,談及設計與環境二者之間的關系,倒不如說是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更來的貼切。人其實是高度依賴環境的,一旦環境產生變化,人就很容易生病,并會面臨自然災害。我們整個社會運作、我們所需要的資源、我們呼吸的空氣、我們喝的水都需要依靠環境、依靠自然。
而絕大多數人,是缺乏環保意識的,因為環保并不會帶來既得利益。很多廠商在面對環保檢查的時候,都是采取逃避的做法。因為很多小廠他們本身的利潤率并不高,不舍得花錢去改造,而且他們覺得環保好像只是一個上級為了政績而做出的無聊要求,跟他們的生活并沒有關系,“飯都吃不飽,還考慮什么環保”。
我曾經在與一些工廠打交道的時候,聽到他們的抱怨,“環保”讓他們生產成本變高了,于是他們會耍小聰明似的在查環保的時候,白天不開廠,等到查環保的人走了之后再開。這其實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當環保成為了一種形式,而不是從人的思想上去讓他們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等到環境真惡劣到讓人再也無法生存的地步,才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是無法挽回的。當我們失去了很多條清澈的河水的時候,才意識到環保的重要;當我們每天需要戴著口罩上班的時候,才意識到環保的重要,而這一切都是無法挽回的。
這跟我國正處于發展中國家也有很大的關系,大家都還在為了生存奮斗,很難有強烈的環保意思。不像歐美的發達國家,他們其實是有很健全的環保教育以及公共設施的建設,人們也從小就受到環保意識的熏陶。跟我一起完成這個項目的,是一名意大利設計師,在意大利,他們有非常健全的垃圾分類。每一個人,家里都會有4到5個垃圾桶,并且貼上玻璃、塑料等按類別分好的標簽,垃圾分類能最大化的回收利用垃圾,并且避免一些有害垃圾流入到環境中。而我剛好在學習設計的時候,意識到了環保對于我們自身的重要性,所以當我們在工作中點外賣的時候,發現了外賣包裝過度的這個問題,雖然這個設計并沒有非常大程度上做到環保并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希望它像一個點,當這樣的點越來越多的時候,它就會形成線,最后形成面。
Chiar-Lina(TR)
如果每一個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都要求使用環保材料,并且考慮后續材料垃圾回收的問題,那么就可以變相的要求廠商去重視環保,從而變成一個從上至下的改變。廠商是追求利潤的,一個企業、一個設計,它的設計側重點在哪,廠商就會去盡力滿足,會為了能拿下這個單,而去采購生產設備,去完善生產環境,改變生產流程。
很多人質疑這個作品不應該得到紅點獎,因為覺得它并不是很好看,在實際生產和使用上,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我想說的是,當大部分的設計師都在為了商業設計消耗自己的才華的時候,“為了讓這個世界有可能變得更好”而加入一些自己的堅持,比如環保、比如無障礙等,即使會面臨意外的困難、挑戰或者質疑,也沒什么可怕的。
B. 設計需要定位問題、解決問題、培養欲望、做好規劃
案例:
《TouchSwitch-HoneLeaf(TR)》是一款為了減少用戶的學習成本而做的觸控開關設計。
問題:
觸控開關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傳統開關機械結構容易損壞的問題。在調研階段我們發現,目前大部分的觸控開關設計都是模擬手機UI開關的,這樣很容易產生困惑,作為一個新興事物,正處于需要一個被用戶接受的階段。就好像iPhone剛發布的時候,整體UI設計都是擬物風格,延續了現實世界的使用習慣,能幫助用戶快速學會怎么使用,減少學習成本。
解決方案:
“當人們沒見過觸控開關,觸控開關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是我們設計時的出發點。它脫胎于傳統開關的造型,變得更簡潔,保留了“開關”的平面特征,而從黑色漸變到底部的透明的細節,是想要融入室內環境的處理。我們覺得這是觸控開關推廣期的樣子。
TouchSwitch-HoneLeaf(TR)
解析:
設計是一個定位問題,解決問題,培養欲望,做好規劃的一整套體系,設計,如果還停留在主觀的視覺層面,毫無意義。在生活中,要能發現問題,就要學會提出問題,才可最終將其轉化為設計方案以此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當我得到設計需求的時候,最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與提出需求的人詳細溝通,提出問題,找到需求背后真正存在的,到底是要解決需求者的什么問題。
提出設計需求的人通常并沒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沒有設計師一般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所以他們表達出來的一定會是一個模糊的要求,他們看到的是現象,而沒能洞察現象的原因,所以作為設計師,首先要通過提問的方式找到這些原因。
一個很常見的例子,需求者需要將Logo放大,如果設計師不去提問,發現真正要解決的是什么,那么做出的設計方案,就是用來解決“Logo太小”的問題。
如果能在做設計之前提問:“為什么要放大Logo”
可能得到的回答:“因為Logo太小了消費者看不到”,那么設計方案應該是用來解決“讓消費者能看到Logo”的問題,除了放大Logo之外還有很多種可能,比如讓Logo發光,用補色突出Logo,用線性構圖來引導用戶目光等。
也有可能得到的回答:“要讓Logo從很多品牌中間脫穎而出”,那么設計方案就是用來解決“如何讓Logo脫穎而出”的問題,這個情況,放大logo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人們談到設計的時候,通常都會談到藝術,而這兩者最根本的區別就是,藝術是自我的表達,而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如果一個設計沒有能很好地定位到問題,并解決問題,那么即使設計的非常好看,也是一個糟糕的設計。
Eson-SmartWatch 2014深港雙年展作品
舉一個很經典的案例:美國華盛頓在做城市規劃的時候,他們很崇尚新古典主義,很喜歡法國的設計。于是他們請來了法國的設計師L’enfant做整個華盛頓市的城市規劃設計,因為巴黎就是這個設計師設計的。巴黎的城市規劃是一個發射型的設計,能體現政府權力的權威性。L’enfant在設計華盛頓的時候,按照華盛頓總統的要求完全使用了巴黎的風格,跟巴黎的布局類似。設計的效果很壯麗,莊嚴,但是法國人是具革命歷史的,他們喜歡聚在一起反抗,罷工,喜歡革命,而巴黎的整體城市規劃,就是為了避免人群聚集在一起,阻止不可逆情況的形成,從而鞏固政府統治。而美國并不會有這個問題,因此華盛頓市按照這樣設計出來導致道路狹窄,交通不便利。如果這是一個能準確定位到問題而做出的設計,本可以讓華盛頓市規劃的更好。
C. VR那點事兒
案例:
《Revel-VR-Glasses(TR)》旨在進一步提升用戶的VR體驗。
問題:
VR眼鏡是一個科技前端的產品,它離人群很遠,只有發燒友才會愿意去了解和接受。當我們收到這個需求的時候,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如何讓更多人對VR眼鏡產生興趣”,而大部分的VR眼鏡的設計是“如何讓他看上去更高科技”。VR本身的用戶體驗需要靠軟件交互層面來解決,作為一款VR BOX型的產品(需要放入手機作為載體),最大的問題就是引導用戶完成放入手機這個操作。
解決方案:
在我們的市場調查中發現,很多VR box都是采用機械結構對手機做固定,機械結構學習成本較高,而且存在容易損壞的問題。為了提升用戶體驗,我們使用了日本供應商提供的一種“納米吸盤”的材質,這是一種表面有無數個納米級微小吸盤的材質,它能反復使用并且對平滑的表面有很強的附著力,而且手摸上去很舒適并且不會粘黏細小的毛發灰塵。通過它來作為手機的固定,只要簡單的把手機放上去就完成了手機固定的問題。
Revel-VR-Glasses(TR)
解析: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VR是種高科技產品,其實不然,VR說起來并不能算是高科技,因為它本身并沒有什么重大的技術突破。它的實現可以算是一種“腦洞”,是通過使用現有的技術和成熟的軟件開發能力來完成的一種看上去很科幻的效果。
作為設計師來說,要想把這種“科幻”的體驗推廣開,要具備的并不是什么尖端科技能力,而是能發現VR眼鏡到底存在什么問題,需要如何被大眾所認識和接納的能力。
而VR目前最大的挑戰,是人類本身生物學上的缺陷。當人類眼睛看到的景象與身體的感知不同步的時候,會產生一個“Motion Sick”的癥狀,出現惡心,頭暈以及嘔吐,目前只能通過軟件的交互體驗優化來解決。
D. 沒有標簽的我
我很喜歡佐藤大說過的一句話,“在很多個領域我不是專業的,但是在設計領域我一定是專業的”。作為“NENDO”設計的創始人佐藤大,他們的設計領域非常廣泛,從空間設計到產品設計,從智能手機到香薰燭臺,跨界設計層出不窮。
從事設計多年以來,我從生活產品的設計過渡到VR、智能手表等高科技智能產品的設計,就像佐藤大那樣,對于設計不需要給自己貼上特定的標簽。面對不同的領域,只要利用好自己作為設計師的洞察力,不管是生活產品也好還是智能產品也好,它們本質上都是需要面向用戶的,都可以從設計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其他專業領域人士的幫助協作下共同完成很棒的項目。
想起早期接到過一個設計專門用于擊落無人機的干擾器項目。其實當時內心是很反抗的,因為自己本身是很抗拒任何具有攻擊性目的的東西,哪怕它用在好的目的上。于是我們最后拒絕掉了,哪怕有一筆不菲的報酬。
技能、審美、經驗都可以通過時間、練習來獲得提高,但是做設計的初衷只能靠設計師自己的堅持。我希望自己始終是一個與人友善,或多或少能為了讓人們生活的更好而努力的設計師,那些出發點不被自己認同、價值觀與自身相背的需求,即使能獲得很多利益,但整個過程都將是不快的,最終呈現的大概率也只是給整個物質社會新添了一些會很快被忘卻的垃圾。
高鐵系統(TR)
設計師就應該享受自己設計的過程,為自己的設計結果負責。
這不僅是我想對自己說的話,也是對多年來所設計過的產品的一個總結。
再提及自己今后的打算與規劃,更多的是想開一家不會以創業為主要目的工作室,因為按照我自己的性格去做,通常會拒絕掉很多客戶,甚至惹毛很多人,而這樣是很難在目前的環境中賺到錢的。因此如若創業,應該也會是創建品牌,通過銷售產品或者提供可復制的服務作為主營業務。在“實現溫飽”后,開一家自己的工作室,找到一群惺惺相惜的人,做一些自己認可、不迎合市場而是引領市場、改善人們生活的設計。
對于目前大批要擠進設計行業里的設計新秀,在此我也想提出自己的幾點招聘標準與建議:
1. 具備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認為這就是設計師的最核心能力。
2. 具備學習能力
要解決問題,不是靠一兩個技能就可以做到的。如果遇到自己現有技能無法解決的問題,應該能快速學習。要么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要么就是學習如何找到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人。
3. 具備自省能力
每個人都會犯錯。設計師也是從一個又一個不完美的案例中汲取經驗,從而變得更強大。自省能力是設計師能不斷進化的關鍵能力。
本文為藝家人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